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

党群建设

您的位置: 首页 >> 党群建设 >> 理论学习

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如何实施

作者:网 发布日期:2018-04-13
缩小 放大
分享到:

继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立足当前、面向长远,就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具体部署。会议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旗帜,并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任务明确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三农”发展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迎来了黄金时期。但喜人成就的背后仍存隐忧,我国农业的粗放生产方式仍未改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农民持续增收的动力依然不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系统解决中国农业农村所存在的问题,也需要循序渐进,即在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的安排下,依照每个战略阶段问题的特点予以针对性解决。

第一步:2018—2020年,构架制度稳基础,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按照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的第一步规划要求,此阶段需要重点解决乡村振兴制度框架的系统搭建和全面脱贫两个重点问题。

第一,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机制和政策平台的建设,为形成全方位的制度供给提供沃土。乡村振兴需要对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进行制度上的规划和安排。从总体来看,这些制度既是系统而丰富的,也是庞大而复杂的。因此,如何在乡村振兴中统筹协调好农业农村发展的各方面制度,充分调动这些制度所形成的合力,使得乡村在逐渐振兴的过程中能够源源不断地得到制度供给的“滋养”,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开局之年必须做好的基础性工作。持续的制度供给需要有能够孕育制度的沃土,为此在2020年之前,需要对现有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制度进行系统性诊断和整体框架性构建,让原本一些“各自为政”的制度措施围绕乡村振兴形成相互联动的制度整体。对于已经成熟定型的制度,未来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对于还不够健全的制度,应与时俱进地完善;而对于尚属空白的领域,则应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

第二,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党领导下的脱贫攻坚战在过去五年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均收入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贫对象规模仍然很大,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需要继续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步的底线要求,不能让贫困问题给乡村振兴的开门红泼冷水,更不能让贫困问题给未来的乡村振兴拖后腿。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需要及时矫正和防范在脱贫管理、扶贫领导以及政策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反思精准扶贫的经验,科学谋划攻坚克难的方略,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决定性胜利而奋斗。

第二步:2021—2035年,坚持特色振兴路,系统攻克大难题

展望2020年,乡村振兴将进入系统推进的战略阶段。农业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意味着乡村振兴也将面临更加综合与全方位的考验。实施好乡村振兴的第二步战略,关键要在已经确立的制度框架下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充分运用好15年的时间,系统解决城乡关系的重塑、集体经济的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生态宜居村庄的发展、乡村文化的重振、乡村治理体系的健全等重大问题。

第一,全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重塑城乡关系。在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城市不断繁荣的同时,如何让城乡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不断促进城市与农村在人口流动、公共政策、资源开发、环境共享等方面形成水乳交融、双向互动、互为依存的态势,是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迫切要求,需要通过重塑城乡关系来实现。重塑城乡关系,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其中,通过交通革命重塑城乡经济地理格局,是重塑城乡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交通革命不仅使农民能够参与到范围更加宽广、结构更为丰富的社会分工中,为其打开多样化的就业渠道;而且使农民能够分享到更大的市场收益、增加经济收入。

第二,探索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如何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是未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创新土地经营方式,打通制约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以确保实现保护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的目的。

第三,繁荣农村经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人多地少依然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和农情;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农业竞争力较弱、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将依然是农业发展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需要通过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予以应对。要在保障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小农户在大市场中开拓广阔天地,助其大展作为。为此,需要努力为农民开拓第三就业空间,探索乡村综合发展模式,让乡村的绿水青山不再是“养在深闺人不识”,让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盆景”转变为“风景”。尤其在支持“互联网+农村”建设方面,应全方位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让农民都有机会过上“在家上网开店铺,家庭事业两不误”的幸福生活。

第四,全要素、全系统地推进绿色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过去重量而轻质的发展时代,农业活动给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更是进一步使得垃圾、污水、畜禽粪便、秸秆焚烧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的宜居程度。未来的发展模式必须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导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在环境治理方面全要素、全系统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农村山林田湖草的协同发展。同时,在人居环境方面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和社会秩序维护,全方位促进农业空间与生态空间的融合,努力把乡村打造为一个“城里人愿意住进去、本地人愿意留下来”的宜人居所。

第五,以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农民精神风貌的提升为重点,重振乡村文化。当前,在生活上逐渐实现小康、物质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的同时,一些农村的优秀农耕文化在逐渐消逝,原本文明的乡风在逐渐衰败,本来良好的家风在逐渐褪色,先前淳朴的民风在不断流失,这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严重的阻碍。重振乡村文化,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活起来,让农民的精神面貌重新亮起来,让人们的思想道德重新立起来,让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重新站起来。

第六,应对农村治理危机,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硬件设施不断改善的同时,当前许多农村地区的村容环境、农田水利、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却呈现普遍衰败的景象。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多个领域面临治理危机的困扰,需要通过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来解决。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要注重将现代治理理念与传统治理资源相结合,以自治化解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并在积极吸收和实践现代治理理念的同时,努力探索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与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机制,以实现农村社会的善治。

第三步:2036—2050年,文化重振促发展,决胜攻坚得振兴

展望2035年,中国农业农村将基本实现现代化,乡村振兴将进入最后的决胜阶段。在此战略阶段,乡村振兴将面临之前两个战略阶段中依然没有解决的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顽疾问题,也将面对一些需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做出策略调整的局面。作为迈向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大步,第三步必须针对重点难题,开展决胜攻坚。

在此阶段,需要在乡村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治理方面进行决胜攻坚。尤其是乡村文化的重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从人才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思想道德引导和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长期和综合的培养,因此实现文化的最终振兴是乡村振兴决胜阶段的关键内容。在乡村文化得以重振旗鼓的基础上,乡村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治理将会得到极大的补充和完善,由此人、自然、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循环就能在乡村中得以形成,最终使乡村实现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是党为农业农村全面实现现代化所规划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从时间上看,这一战略设计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实现支撑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现,以乡村全面振兴支撑将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两阶段”战略安排形成了有机衔接。从内容上看,这一战略设计将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布局为了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并按照“三农”优先、全面融合、和谐共生等原则,清晰而具体地规划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线图。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是通向乡村全面振兴的“桥”和“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内容,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展现了独特的中国智慧,从世界范围来看具有开创性、汇融性和系统性。

开创性体现在,通过分步实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使农村与城市同步实现现代化,同时实现中国所有贫困人口的高质量脱贫,针对如此庞大人口规模的战略部署在世界上没有先例,这样的魄力在世界上绝无仅有,这样的实践在世界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汇融性体现在,通过实践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百姓富与生态美的统一、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等众多体现“融合”“协调”精神的理念,分步实现乡村振兴,充分证明了在合理制度安排下各主体的发展能够实现相互融合的事实,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位育”的汇融智慧。

系统性体现在,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将使得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全面提升。在战略上将这“五位一体”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前后衔接的步骤,同时在实施中将其规划为一条条环环相扣的路径,展现了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的全局性与系统性。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作为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扎扎实实地把乡村振兴战略向前推进。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必将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把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好诠释。

(作者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苏毅清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作重要讲话》,新华网,2017年12月29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