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

党群建设

您的位置: 首页 >> 党群建设 >> 理论学习

大家手笔:史前农业发展在文明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网 发布日期:2018-05-11
缩小 放大
分享到:

中华文明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文明,也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断、绵延至今的文明。那么,有哪些重要因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形成?文明的形成自然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史前农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础。

首先来看中国史前农业的出现与扩展情况。2004年,浙江省浦江上山、小黄山等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村落,出土了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米遗存。这说明,距今一万年左右,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稻作。稻作农业的出现开启了人类发展的新纪元。在距今9000年的湖南澧县彭头山和八十垱遗址、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及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也出土了较多的炭化稻米和石铲、骨耜、石镰等农业生产工具,表明当时的稻作农业已取得了显著进步。

就在南方地区发明和发展稻作农业的时候,在中国北方也开始了粟和黍的栽培。在北京门头沟区东胡林遗址,出土了距今近万年的少量栽培的粟和黍遗存。到了距今8000到7000多年前,粟和黍的种植技术在中国北方地区广泛传播开来,农业成为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在距今7000年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的一些窖穴中,出土了大量炭化粟,这是粟作农业发达的证明。

在长江下游地区,随着稻作农业的发展,生产工具出现了革命性变革。稻作出现后,人们以耒耜为主要农具。到了距今5500年前后的崧泽文化晚期,又发明了石犁。到了距今5300到43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犁已经得到普及应用,这一时期出现了长宽各数十米的规整的大面积水田。在水田表面发现了水牛的足迹,表明已经出现了牛耕。这一时期,还发明了多种耕作水田用的石质生产工具。农具的改进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发展。

那么,史前农业的发展在文明形成过程中具体产生了哪些作用?一是促进史前手工业的发展。史前农业的发展使一部分劳动力可以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促进了手工业发展。琢玉技术就是突出例证。二是促进对自然界的了解和认识。随着农业在人们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农业有关的气候变化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在长期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时令节气,认识到气候与农业生产的重要相关性。三是促进祭祀的发展。随着人们对气候与农业重要相关性的认识逐渐加深,慢慢形成了一整套对农时节气的祭祀活动,并延续至近代。四是促进人口的繁衍。史前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繁衍。在距今6000年左右,史前时期的村落数量开始激增,在中原地区出现了面积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平方米的村落,这是农业导致人口繁衍和集中的反映。五是促进社会分工的出现。农业的发展导致剩余产品增加,使一部分成员可以脱离农业劳动,专门从事祭祀活动等事务,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分工又进一步导致了阶层分化和贫富分化,推动人类社会向新的社会形态演化。六是促进了交换和贸易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剩余产品的出现使不同氏族部落之间的产品交换成为可能,于是出现了最早的贸易,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事实上,世界各地的古老文明无一不是在比较发达的史前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史前农业不仅为当时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而且促进了社会分工和文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 人民日报 》( 2018年05月11日 07 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