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性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
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他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也曾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系列重要论述,贯穿着坚定的人民立场,表达了真挚的人民关怀,明确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生动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培养新时代的建设者。培养新时代的建设者必须办好社会主义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人民性这一本质特征。
1.人民性根本体现在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属性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社会主义大学是共产党领导的大学,人民性与党性是根本一致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属性,更是建设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也是激励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而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大学人民性最生动、最深刻的体现。
社会主义大学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大学。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具体到社会主义大学就是要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使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教育普遍地惠及全体人民。高等教育公平地面向全体人民,没有被部分人所垄断和控制而成为他们的特权,这就是社会主义大学与过去一切统治阶级所倡办高等教育的根本区别,就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规定,就是人民性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明。
社会主义大学是为人民服务的大学。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社会主义大学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要有利于人民自身的成长,有利于人民事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顺利实现。社会主义大学要坚决贯彻落实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为人民办大学,办好大学为人民,真正做到从人民中培养人,培养好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向人民交出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满意答卷。
只有深刻了解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属性,才能始终让人民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只有充分把握其本质属性中的人民性,中国才能一步一步地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强国。只有继续确保人民大众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向着建设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不断奋进。
2.人民性深刻体现在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初心中
“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本源之问、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不忘初心”就是不能忘记从何而来、为何而来,也必须回答到何处去。初心是与生俱来、常伴吾身的基因,是革命者永远年轻的本色,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永葆本真。初心是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钙,是革命者横刀立马的理想信念,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勇立潮头。初心是矢志不渝、催人奋进的能量,是革命者继续奋斗的勇气。只有不忘初心,才能砥砺前行。社会主义大学的建设亦不能忘记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到何处去的初心,这是社会主义大学所以为之的根本所在。从第一所社会主义大学建立开始,其初心就牢牢植根其中,不断传承。
早在1924年5月,党的第一次中央执委会扩大会议就认为:“党内教育的问题非常重要,而且要急于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1933年起,中共中央在江西瑞金先后创办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苏维埃大学;延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先后建立。这两个时期所创办的大学成为保卫苏维埃红色政权、培养革命骨干的大摇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人才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大学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繁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当初创办的初心,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把党和人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为社会主义培养出源源不断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社会主义中国培养源源不断的伟力。这就是中国大学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创办初心。
只有深刻了解社会主义大学的创办初心,才能始终保证建设方向不走偏、不走岔。只有充分把握其创办初心的人民性,才能最终确保“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只有一代一代中国人民经过高等教育的洗礼而“六亿神州尽舜尧”,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强者。
3.人民性始终体现在社会主义大学的发展历程中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都有需要解决的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但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变化却始终没有改变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性质,没有改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没有改变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只有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才敢于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呼吁和实践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大学的创办和发展中,贯穿其中的始终是人民性。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开始焕然一新。这个“新”不光体现在革命力量和指导思想上,也体现在其培养的人上。1933年,中共中央为培养“环绕革命战争的每个重大工作”的大批干部,先后成立了苏维埃大学等革命时期的社会主义大学。在那个敌我生死较量、人才匮乏的艰苦环境中,这些大学的创建,为革命造就了大批后继干部,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关于社会主义大学的建设与改造,毛泽东同志以独特视角开创性地提出“半读半工制”,将产教融合、工学融合、服务生产、以产养教的新做法融入高等教育实践中。1958年还亲切嘱托“一定要办好湘潭大学”。这一教育思想既适应当时我国经济百废待兴的需要,又符合我国对知识人才的迫切需求,奠定了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方向。
改革开放春风吹过,中国人民开启富起来的征程。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围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基本要求,将教育发展方向与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教育迎来了新面貌、新变化,30多年间,为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提供了极大智力支持,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攀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极大贡献。
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要完成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这一重要论述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充分借鉴国外优秀的办学经验及启示;更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探索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康庄大道,推进我国教育事业迈向新台阶。
4.人民性生动体现在社会主义大学的培养目标中
复兴潮头立,战鼓又催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完成这一共同使命,就要紧紧围绕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核心。
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者和圆梦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近百年来进行的伟大斗争所要实现的目标。这个梦想汇聚了无数仁人志士的热血,凝结了几代国人的奋斗历程,而“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只有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接过先辈手中的重担,“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才能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这就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培养任务。
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的到来不是自动的,而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具有无比重要的历史意义。这就更加要求广大青年“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更加要求社会主义大学要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和愿意为伟大事业无私奉献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扎根中国大地的文化传统和实践基础的实干家。中华民族有着极其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又有着极其悲壮豪迈的红色文化,还有着勇立时代潮头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青年学子极其丰富的精神食粮。中国社会有着极其复杂的实践环境,为广大青年学子“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开辟了广阔天地。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紧紧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基础和路径选择。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这一引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社会主义大学只有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性,“为谁培养人”才有了根基;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有正确的方向;只有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社会主义大学,“怎样培养人”才有科学的路径。当前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大有可为,要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办学方针,明确“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用人才筑起复兴的战斗堡垒,加满油,掌稳舵,继续开创我国社会主义大学发展的新辉煌。
(作者:黄云清,系湘潭大学党委书记,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通知公告
更多
- 【上海】2024年上海市用户满意等级评价结果公示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卓越管理创新成果评价结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首批“上海质量工匠创新工作室”启动建设的公告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用户满意服务明星创新活动成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现场管理创新活动成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活动经验的通知
- 【上海】2024年卓越管理创新成果评价结果公示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提名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推进工作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产现场管理实施指南》团体标准实施试点评价决定的通知
会员活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