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

党群建设

您的位置: 首页 >> 党群建设 >> 理论学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学意蕴

作者:网 发布日期:2018-06-11
缩小 放大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作为我们在新时代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指南,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独具魅力,为我们建构新时代生态文明指明了正确方向。

农业文明时代,绿水青山是真实的自然景观,金山银山则是悬设的物质财富梦想。虽然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山傍水,但对农业文明时代的人们来说,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相关的联系。

在这一历史阶段,绿水青山是人们栖息的家园,具有灵性色彩,仿佛就是人们生命的背景和底色,向人露出诗意的微笑。辛弃疾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白朴也曾云:“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在古代,人们触目所及,都是自然的美,与山水共情,把自我寄寓其中。

但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并非总是如此融洽。古往今来,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虫灾、旱涝、瘟疫等也是史不绝书。当风狂雨骤之际,千百万生命被无情吞噬之时,大自然对人类而言也会显露出极其狰狞的一面。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这段著名诗句,就非常形象地刻画出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时代,大自然从消极方面给广大民众带来的灾难性的压迫和伤害。所谓“千村薜荔”“万户萧疏”,正是血吸虫病泛滥造成的悲惨后果。当人类的力量尚未强大到足以抗衡大自然所带来的困境,自身生命时刻受到严重威胁时,美丽动人的“绿水青山”,不照样是“枉自多”吗?只要生产力尚处在低下状态,人类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匍匐着的命运就难以改观。

工业文明时代,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凭借科学技术的现代革命插上了翅膀,不但让物质财富魔鬼似的奔涌,而且导致人对大自然态度的深刻变化。对自然界的开发和征服,使自然景观与财富梦想的界限被打破了。绿水青山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所征服,人们只要利用先进的现代技术手段,喊一声“芝麻开门”,大自然在人们面前仿佛就打开了无尽的宝藏。在经济利益的诱惑和驱动下,人们不惜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式的征服和占有。如此一来,自然界便不可避免地褪去诗意的形象,沦为表现人的占有欲和征服力的主战场。

资本主义制度主导下的工业文明,尽管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但它却体制性地忽略了自然承受能力的限度。这种发展的结果必然是:一方面是“金山银山”的堆积,另一方面则是绿水青山的逍遁。更为令人担忧的是,“金山银山”的背后是剩水残山,甚至是恶水穷山、毒水污山,最终我们不得不失去赖以栖息的家园。

早在19世纪下半叶,恩格斯就曾告诫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在强调自然是可以随意开采和占有的“金山银山”时,同自然界的关系便不再是和谐共生,而是相互异化。通过异化了的大自然这面镜子,人们看到的不只是伤痕累累的自然,也是扭曲丑陋的自己。正如蕾切尔·卡逊夫人在其《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所揭示的工业文明条件下人与自然相处的困境:在凯旋的号角中,人类走到了自身存在的极限。

在当代,我们正面临着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性转折,当我们从工业文明带来的消极的、可怖的后果中猛然惊醒之时,保护自然、修复生态就成为新的时代主题。我们不但要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还要实现金山银山还是绿水青山的转化。

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16年,他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2017年,他又指出,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和解,让资本化的自然在更高层面回归家园化的自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辩证法,其本质在于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其现实表征则是既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金山银山”的物质保障;又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以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之路。

(作者:单提平,系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