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

党群建设

您的位置: 首页 >> 党群建设 >> 理论学习

人民时评:把评论嵌入时代“信息流”

作者:网 发布日期:2018-08-31
缩小 放大
分享到:

如果说媒体融合的根本在“内容+”,那么评论的媒体融合之路,根本就在于“价值+”

看新闻客户端,跟帖留言;登录社群网站,发表看法;刷刷朋友圈,点赞转发……这样的观点表达,已经是中国8亿多网民的日常生活。让舆论场风生水起的,不仅仅是信息的生产、扩散、接收,更是观点的表达、传播、汇聚。

从“当评论遇上‘互联网+’”,到“迈向评论‘众筹时代’”,再到“以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自2015年来,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已走到第三届,从这样的议题变化中也能感受到,主流媒体少了面对众声喧哗的焦虑,多了“手握金话筒”的从容。可以说,这一论坛定格下党报评论的“全家福”,也见证着中国舆论生态的新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从寻找“最大公约数”到激荡“党心民意的共鸣”,从诠释中央精神到关注热点事件,主流媒体的评论,正是要把观点和思想嵌入时代的信息流,与亿万网民对话,助力解决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做好人心的工作。

拇指滑动,如潮的资讯就在眼前。但真与假、取与舍、思与言、知与行,都促使我们思考:面对信息爆炸,如何更好地构筑人们的价值观念、精神世界?网络让信息触手可及,每个人都可以基于自己的知识与认识,形成不同的判断、得出不同的结论。然而,这样的情况,也让“震惊体”盛行,语不惊人死不休,千方百计吸引眼球;也让“博出位”更多,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只讲站队不问是非。这背后,是失实的信息、失衡的观点、失重的态度。当此之时,主流媒体以主流声音传播主流价值,正需要更好地用诉诸理性、诉诸思想的评论来参与公共讨论。

舆论场众声喧哗,但人们更希望听到那个确定的、权威的声音。这就像火车站人声鼎沸,但乘客们总是会认真听站台广播的声音。这些年,每当舆论场上出现争论时,人们经常会问:“主流媒体怎么看?”“主流媒体什么时候发声?”期待主流媒体的声音,其实就是在期待主流价值的呈现,期待在信息流中找到观点、找到思想,找到一种基础的认识论、价值观。

评论提供的是思想、彰显的是价值。但面对言语纷呈的舆论生态,要提升主流声音的影响力,还是要学会对话。全媒体时代的公共传播,是多元主体在公共空间展开意见竞争,主流媒体需要基于多样的意见来凝聚共识。否则,公众要么是“习惯性忽视”,生产再多也没有用;要么是“警惕性疏离”,传得越广越有反效果。这要用理性去说服,提供思想增量,比如,在讨论顺风车司机杀人案时,不仅看到安全漏洞,更思考“如何让新经济成为好经济”;这也要用感性去说服,比如,用多样的形式、贴近的语态,去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形成有效链接。

说到底,评论是说理的,但并不是为了说理而说理,而是为了让大家都学会用说理的方式去想事情、看问题,是面向社会的一种“公共说理”。现在,算法推荐流行,信息平台巨大,但算法和平台不是要把人变成信息的接收器,更不能让舆论场偏激极化、一地鸡毛。只有让主流声音更多更好地进行公共说理,让“评论思维”成为时代的基础思维,才能塑造一个更加开阔敞亮的公共空间。

如果说媒体融合的根本在“内容+”,那么评论的媒体融合之路,根本就在于“价值+”,是把主流价值融入新闻生产、融入社会生活,以思想优势赢得话语优势。这不是哪一个报纸或者媒体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手拿金话筒的主流媒体共同努力。而这,或许也正是一个把全国党报的“楷体字”汇聚在一起的平台的意义所在。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31日 05 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