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李克强总理欧洲之行:中欧合作为世界经济注入正能量
7月5日至10日,李克强总理先后赴保加利亚和德国进行正式访问,出席在索非亚举行的第七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并主持在柏林举行的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 无论是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16+1合作”,还是中德磋商,都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欧洲不仅是欧亚大陆两端最大的经济体,也是维护世界多边主义以及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两支重要力量。 中欧加强合作,有助于实现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双方经济互补、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在当前单边主义盛行、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背景下,中欧共同的关切点和利益交织点变得更多,双方在多领域的互利合作将为受到贸易战威胁的世界经济注入强有力的正能量。 肇始于2012年的“16+1合作”既赋予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新动能,也为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打造了新引擎。中东欧16国当中11个国家是欧盟成员国,“16+1合作”有助于缩小欧盟内部发展差距、补足短板、提升平均发展水平、实现均衡发展。对于其他希望加入欧盟的国家,“16+1合作”能帮助他们缩小发展差距,有利于早日达到入盟标准,进而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 2011至2017年,中国自中东欧国家的进口年均增长率为10.3%,高于对中东欧国家出口增速5.1个百分点。2017年中国自中东欧国家进口185亿美元,同比增长24%。“16+1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按照企业为主、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推进有关合作项目实现双赢多赢。中资企业凭借先进技术装备和工程承包经验积极参与中东欧基础设施建设,中东欧富有竞争力的农业、制造、文化创意类企业纷纷入驻中国市场。 以“16+1合作”旗舰项目——匈塞铁路为例,这条连接布达佩斯与贝尔格莱德的铁路原本由于设备落后,时速只有40公里,与最高时速达300公里的“欧洲之星”相比堪称天壤之别。在“16+1合作”机制下,匈牙利、塞尔维亚和中国于2013年决定共建匈塞铁路。未来,“16+1合作”将探讨延长匈塞铁路至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黑山和斯洛文尼亚有关港口的可能性,为欧洲相关国家实现从经济到人文的互联互通创造便利通道。 “16+1合作”多年的成功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和法律法规,秉持开放性、实效性、包容性原则,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多方才能实现互利共赢。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合作机制欢迎域外国家的参与并开展三方合作,共同把蛋糕做大。“16+1合作”先后吸收欧盟、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希腊、奥地利等6个观察员,中方也多次表示,愿同德国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在中东欧国家先行先试。 中国和德国的经贸合作在多个层次不断提升。在中国,每9分钟就卖出一辆德国品牌车。中德贸易额占中国与欧盟贸易总额约三分之一,40年来,中德双边贸易额增长了整整100倍,中国连续两年成为德国在全球最大贸易伙伴,是德国第三大出口贸易国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中德政府磋商是中国与西方大国建立的第一个政府首脑级别的沟通机制,7年来,政府磋商机制既是两国合作的“总调度台”,又是“超级发动机”。 德国作为欧盟第一大经济体,不仅在欧盟内部,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德加强合作势必助推中欧合作行稳致远,为完善全球治理、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发挥正能量作用。在新一轮对外开放进程中,中国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着力优化市场环境、加强保护知识产权、扩大进口,如果两国保持健康平稳的关系,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必将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占得先机。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引发的摩擦和冲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国“贸易霸凌主义”严重威胁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国际规则,如果任由其发展、各个击破,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复苏将为其所害。在这种关键时期,中欧更应齐心协力、旗帜鲜明地支持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共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多边贸易体系。 来源: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