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
您的位置: 首页 >> 品牌建设 >> 演讲区

勇攀第一的建设先锋

——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17-08-01 浏览次数:23

420米高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蓝天里巍峨壮观;88层的金茂大厦,阳光下熠熠生辉;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矗立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那横卧在浦江上的南浦、杨浦、徐浦和卢浦大桥,迎送着川流不息的车辆……,你可知道,这一个个代表上海城市建设新水平的标志性建筑是谁建造的?成立于1953年的上海一建,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建设先锋”特色称号,在60多年的风雨征程中,始终坚持“上海一建、勇攀第一”的核心价值观,在上海“长”高的进程中,一次又一次地突破自己创造的纪录,六创上海建筑新高度。

让我们跟随着“建设先锋”长空搏击的轨迹,寻找他们“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奇迹吧。

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厦以其特有的螺旋上升的优美身姿展现在市民面前时,你能否想象她是如何一米一米的“长高”的?秘密就在这个九宫格楼体的中心,那里是支撑整栋大楼的主干,被称之为核心筒,大楼就是由核心筒和依附在核心筒外的钢结构楼体组合而成的。顾名思义,这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筒”就成了大楼建造的“核心”。我们的建造“神器”就是能随着核心筒“长高”自动提升的整体提升钢平台。这个附着在核心筒顶端、有着两米高围护栏的全封闭施工空间,让施工人员在高空作业始终如履平地、稳稳当当。在一层施工完成后,重达1000吨的钢平台又是怎样到达下一层施工区域的呢?工程师们从攀岩运动中得到了启示,钢平台将把做好的混凝土墙当做岩壁,自己爬升上去,而充当钢平台“两手两脚”的是内外两个支架,它们被牛腿固定在墙壁的着力孔中,随着内外架的两次交替爬升完成每层楼的顶升工作。核心筒截面形式随着高度的提升不断变化,工程师们大胆创新,使出了“乾坤大挪移”,让钢平台在空中实现分体、转换再组合的“绝技”。201383日,核心筒提前47天封顶,钢平台也创出了爬升581米的纪录,这项钢平台模架设备技术也获得了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就在上海中心大厦主体结构顺利向400米攀升时,超强台风“海葵”来袭,10级风圈将影响上海,这无疑是给超高层建筑的施工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如何排除恶劣天气下300多米高空钢平台及各项施工设备的安全隐患?项目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成立突击队,对施工的重要环节进行排查,消除台风可能危及安全的所有隐患。“海葵”来袭的前一刻,在300多米的高空已是暴雨狂风肆虐,而位于主体结构顶部的风速仪测出的风速已达每秒45米。突击队员们在个人生命安危与确保一方平安的抉择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倾盆大雨,浇不灭突击队员火热的情怀,超强狂风,撼不动一建人刚毅的品格。为了大厦的安全,为了群众的平安,为了都市的声誉,突击队员经过长达三个多小时的苦战,将可能危及安全的隐患一一化解。风雨过后见彩虹,上海中心大厦主体结构安然无恙,工地上下平安无事。

探秘了“中国第一高楼”的建造过程,接下来,再带大家一起走进寻常百姓家,感受我们“上海一建”品牌的亲和力,聆听我们在民生工程建造中谱写的一曲又一曲爱民的歌。

地处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轨交12号线南京西路站,施工区域狭小,毗邻基坑的是百年建筑静安别墅及老式石库门建筑群,房龄长、密度大,这样的场地条件正可谓是“螺丝壳里做道场”。为此,项目部挨家挨户走访,开展施工前的调查工作。1443户居民、4481人的作息时间、健康状况,汇集出厚厚一本《前期调研记录及周边居民情况调查表》,成为了民生工程施工参照的指南。这虽不是什么建筑史上的力作,但它,却是爱民惠民最闪光的写照。120年树龄的广玉兰古树、超过100年历史的静安别墅、居民中100多位近百岁的老人,我们的工程建造紧紧围绕这些通过调研掌握的情况开展,演绎出了如今在南京西路街道广为流传的“三个一百”的故事。项目部聘请有资质的古树保护单位编制专项方案,在施工各阶段对广玉兰古树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其不受施工影响。并邀请上海市房屋检测站对百年房屋进行定损检测,制定、优化施工方案和保护方案,行之有效的举措深受居民们的赞扬。在此基础上项目部又出资加装了几百米的隔音、隔尘屏障,为百岁老人送上节日祝贺,用关心、服务和帮助赢得了大家认可,拉近了项目部与居民的距离。

“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这把傲视苍穹的倚天之剑就是满怀信念,众志成城的上海一建,60多年来,上海一建正是这样勇于攀登高峰、勇于攻坚克难、勇于责任担当,用优质的工程回报社会各界的认可,迄今已获得24个中国建筑质量最高奖“鲁班奖”,用“勇攀第一”的专注铸就了“上海一建”这块熠熠闪光的品牌,也为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腾飞创出辉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