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环境绩效’的评价”(上)(2017年第4期)
魏建清/ 文
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虽是妇孺皆知的浅显道理,但其成效并未能像所预料的那样,得到彰显。其中之一就是,自从199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与实施全球第一个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至今的20多年中,我国仅颁发了93696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占所颁发的所有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8.539%。(以上数据摘自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机构、实验室、检验机构2016年12月30日发布的认可年报)
上述数据说明了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未能达到诸如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期望值,究其原因恐怕就在于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所取得的环境绩效,未能让组织,尤其是组织的“一把手”直接感受到环境管理体系通常仅需少量的资源投入,就能产生、甚至比预期更多、更好的环境管理绩效。
其实,任何一个组织,自然会以能否实现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持续增加,尤其是能否持续盈利,作为追求的最重要目标之一。问题是“绿色GDP”这一指标的设定,已有一些年份了,但全球环境保护的形势,总体上而言,依然严峻。在这种大背景下,所有为社会创造价值的组织,应扪心自问,该如何主动担当,创造更多给子孙后代造福的“绿色GDP”?
这一次新修订的GB/T24001/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使用指南》(以下简称《新版环境标准》),就是给了组织通过“算账管理”,寻求创造更多、更好的“绿色GDP”的良方和对策,它为组织实现预期结果,既指明了方向,又给出了实现环境绩效的方法、措施,可以说这次新版环境标准的转换,顺应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是环境保护里程碑式的一次飞跃。它的变化,不仅仅表现为实际要求的改变,更是理念上、方法上的不同,集中体现在期望能让更多的组织通过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有更多的获得感。
《新版环境标准》在引言中明确了“本标准不拟增加或改变对组织的法律法规要求”。在正文开篇明确了“本标准规定了可用于组织提升其环境绩效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新版环境标准》中“与组织的环境方针相一致的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包括:环境绩效的提升、履行合规性义务、实现环境目标”等,明确提出了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帮助组织提升环境绩效。在《新版环境标准》的相关条款中多次提及环境绩效,如:环境方针应包括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以提升环境绩效的承诺(5.2);组织应确定在其控制下从事影响环境绩效和影响履行合规义务能力的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7.2);组织应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其环境绩效(9.1.1);组织应评价其环境绩效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9.1.1);管理评审应包括对组织环境绩效方面的信息的考虑(9.3)等。
由此可见,组织在建立《新版环境标准》伊始,就应瞄准自身在环境保护中的“长处”“优势”与“短板”“弱项”,并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挖掘组织控制范围内环境保护的“金矿”以及抓捕组织管辖范围内的“真空”“盲区”“暗道”中可能埋伏着的各种给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元凶”,以切实履行组织应尽的合规义务。与此同时,还应积极通过改进工艺;淘汰落后产能;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最大限度地把放错地方的所谓“废弃物”,尽可能地利用起来,以产生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环境因素与环境绩效
根据新版环境标准给出的定义,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与环境或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注2:重要环境因素是由组织运用一个或多个准则确定的。”(3.2.2)而环境绩效是指“与环境因素的管理有关的绩效。”(3.4.11)可见,这两者存在着互为因果关系。
从两个定义的推理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实际上是指组织在其自身的活动、产品、服务中与环境或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运用一个或多个准则,对全部或部分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不利或有益的变化加以管理与控制。而重要环境因素管理与控制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环境绩效是否能取得预期结果。而所谓取得的预期结果由两个层面构成,一是这些管理活动的直接结果,如组织的设备完好状况、连续正常运行时间、工艺过程稳定性等;二是由这些管理活动导致的与环境因素有关的结果,如产品合格率提升、资源与能源的节约使用、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以及稳定达标排放等。
据此,组织为提升环境绩效,应根据《新版环境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一方面让组织自身所产生的污染物的排放尽可能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等环境绩效的作用;另一方面发挥其让组织所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在从“摇篮到坟墓”生命周期中的节能化、清洁化、循环化等环境绩效的作用。
二、环境绩效与价值创造
环境绩效是一个组织竞争优势的潜在因素,它能导致更有效的运作,如生产力改善、成本的降低、新的市场机会的创造等。良好的环境绩效至少可以为组织创造以下价值。
(一)增加经济和社会效益
良好的环境绩效一是代表着较高水平的管理、稳定受控的运作水平、降低环境违规的风险;二是代表着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减少、排污浓度的降低;三是代表着组织整体形象的提升、品牌效应的凸显、市场份额的持续增长等。
(二)降低生产与运营成本
良好的环境绩效一是能更加合理地使用资源与能源、回收利用废弃物、提升资源利用率,以减低生产与运营成本;二是能更加多地采用新的技术与方法,如智能技术、机器人以及互联网等大规模应用,大大减少了生产、物流、仓储等中间环节的资源与能源的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这无疑也为降低生产运运营成本做出了显著贡献。
(三)创造市场机会与赢得竞争优势
组织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环境问题,积极开发绿色、节能的新产品,如新能源电动汽车以及积极采用模块化生产结构紧凑、用料省、体?小,功能齐、性能与可靠性高、稳定性好的产品,如智能可穿戴产品等,可以优先获得市场机会,赢得竞争优势。
(四)提升组织社会地位和树立良好形象
随着时代的进步,相关方已越来越关注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因此,组织已越来越重视积极履行保护环境的合规义务,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以此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如在融资、市场准入等方面有所得益。
(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
通知公告
更多
- 【上海】2024年上海市用户满意等级评价结果公示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卓越管理创新成果评价结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首批“上海质量工匠创新工作室”启动建设的公告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用户满意服务明星创新活动成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现场管理创新活动成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活动经验的通知
- 【上海】2024年卓越管理创新成果评价结果公示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上海市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的通知
- 【上海】关于提名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推进工作的通知
- 【上海】关于发布2024年《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产现场管理实施指南》团体标准实施试点评价决定的通知
会员活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