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登录 | 注册 |
您的位置: 首页 >> 上海质量杂志

新常态给质量人带来新机遇(2015年第5期)

作者: 发布日期:2015-06-16
缩小 放大
分享到:

李正权 /

 

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常态。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进入新常态,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发生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基本告别。新常态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实质上就是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站在质量人的角度来看,新常态就是“质量态”。

 

新常态就是“质量态”

2014915日,以“质量、创新、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他在讲话时强调:紧紧抓住提高质量这个关键,推动中国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李克强的讲话,从高层领导的角度上透露了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关头。中国经济不可能再像过去30多年那样粗放型增长了,只有提高质量才能推动中国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新一届政府顺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沉着冷静,决心通过深化改革,把粗放型的中国经济引入到集约型的、质量型的发展轨道上去。?李克强的话来说,就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达世界第二,货物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市场。但是,质量问题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虽然改革开放一开始,我们就引进和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开始是TQC,后来是TQM,再后来是ISO 9000),就一直讲质量,说着“质量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质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质量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之类的话,虽然我们也获得了“世界工厂”的赞誉,产品质量的总体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MADE IN CHINA”还是被人们当作低端产品的代名词。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引入全面质量管理不到20年,就从根本上转变了产品质量低劣的状况,创造出质量奇迹,而我国的产品质量却始终上不去。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数量,对GDP的盲目崇拜,却是一个根本原因。进入新常态,走向质量时代,从根本上扭转对GDP的盲目崇拜,为我们创造中国的质量奇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质量管理、中国的产品质量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会。

早在上个世纪末,朱兰等质量管理大师就推断,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经过世纪初这十多年的曲折,全面提高中国经济质量的攻坚战终于打响,我们终于走到了质量时代的大门之前。作为质量人,我们应当感到幸运,感到鼓舞,更应当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在这场质量攻坚战中,我们应当扮演什么角色?应当具有怎样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应当争取哪些职权和待遇?应当如何去履行职责?应当为企业开源节流增强竞争力做哪些工作?应当在实现宏观经济整体质量和微观产品服务质量“双提高”的过程中做出哪些贡献?等等,都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在全面提高中国经济质量的这场攻坚战中,在实现宏观经济整体质量和微观产品服务质量“双提高”的过程中建功立业,我们责无旁贷。

 

新常态下质量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向质量人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质量人面临着更加广阔的职业前景。笔者认为,进入质量时代,我国的质量管理面临着以下几大新趋势的挑战,质量人应当勇于接受挑战,创造更多更好的业绩。

一是质量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方面,质量人的作用和地位将得到提升。新常态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市场竞争正在从过去的以数量竞争为主逐步变成以质量竞争为主,过去常见的“价格战”将越来越没有市场,取而代之的将是质量型、差异化竞争,更多的是“质量战”。企业要在质量竞争中获胜,没有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来保证,是不可想象的。质量管理毕竟是一种专业,没有质量人的参与,企业不可能建立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如果在某些企业中,质量人过去可能还是可有可无的话,那么在新常态中,质量人就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资源,这就为我们大展身手提供了机遇。如果说过去质量人在企业中的地位还相对较低的话,那么在新常态中,质量人的地位必将得到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促使企业老总不得不更多地听取质量人的意见和建议,质量人的工作也将获得更加宽松、更加有利的内外部条件,工作起来也就更加顺利。

二是创新将成为质量的重要内容,质量人应当更加关注质量创新。新常态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经济发展要更多地依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或者说必须把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人大会上也强调要加强创新,创新将成为新常态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知道,提高产品质量有两种途径:一是“减少错误”,也就是消除产品中隐藏的质量问题或质量隐患;二是对产品进行根本性的改造,使其包容更多的科学技术,把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后者实际上就是质量创新。早在199810月,质量大师费根堡姆在第三届上海国际质量研讨会上就指出过:“现在全世界的人们都会要求商品质量是完美的、人人都可以买得起的、服务是满意的。把握这种全面质量的价值体现,是所有公司取得成功的基础。我们的工作需要从减少错误转向发掘长处。”所谓“发掘长处”,就是创新。如果说过去30多年我们在制造质量、服务质量和供应商质量等方面已经做出了显著成绩的话,那么质量创新要求我们在设计质量上做出更好的成绩。目前,我国企业设计开发的质量管理还相当落后,相当多的质量人对诸如设计评审、工艺评审、样机质量评审之类还需进一步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对诸如设计质量功能展开、正交试验设计、田口方法(三次设计)、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价值工程(VE工程)之类也还需深入学习并掌握运用途径。在新常态中,质量人应当尽快掌握与设计有关的质量管理方法,尽可能提前介入到设计质量管理中去,为设计质量,为质量创新贡献我们的专业价值。

三是在质量竞争中,企业的质量事务逐渐增多,很可能出现质量事务外包。任何企业都离不开质量管理,都有相应的质量事务。但是,要让一些中小企业建立像大企业那样的质量管理体系,那样去设立质量管理机构,显然是不现实的。事实上,质量管理体系一旦建立起来,只要严格按要求运行,质量就可以得到保证。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和评审,都是需要专业知识的。中小企业在有效使用专门的质量人资源方面,完全可以采取将相关的质量事务外包出去的方式。同时,一个具有较高资质的质量人或者质量组织,也可以去承包多家中小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包括质量培训、质量咨询、起草质量文件、建立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参与不合格品处置、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审核、进行质量分析、组织质量改进等等。这种情况很可能催生专门从事质量管理的社会中介机构,出现诸如质量管理公司之类企业。这无疑为质量人的职业开辟了新的天地,值得我们去探索去试验。

四是国内的第三方质量认证可能面临新的洗牌,国外的认证机构可能趁机大量进入我国。目前,我国已经发出30多万张ISO 9000质量认证证书,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同时,企业对认证价值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既给从事质量咨询、质量认证工作的质量人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又为企业的质量人提供了更多展示专业价值的机会。另外,国外一些有资质、有声誉的认证机构很可能趁机进入我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冲击,但也可能带来更多的机遇。

五是企业推行ISO 9000后,采取“自我宣布合格”的方式可能大量出现。推行ISO 9000,建立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证实方法有多种,企业自我宣布合格也是重要的一种。只要企业认真按ISO 9000办事,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并加以保持,“自我宣布合格”就能满足绝大多数顾客和社会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即使以要求最严的欧盟市场来说,这种情况也达到了80%。相当多的企业内部审核合格后,按国际惯例“自我宣布合格”,既能满足相当多场合的需要,又可节约一大笔认证费用。但是,企业“自我宣布合格”,必须保留所需要的全部“客观证据”,并随时准备提供给顾客或社会,以证明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确是有效的。事实上,企业“自我宣布合格”,更需要企业做踏实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对质量人来说,依然既是一大挑战,又是一大机遇。

 

质量人如何迎接新常态

我国引进全面质量管理已经30多年,质量水平的提高依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与社会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相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我国产品质量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作为质量人,我们应当放开眼界,应当比企业其他管理人员更多地关注宏观经济发展,更多地关注面临的社会环境。事实上,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企业依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质量人也难辞其咎。随着新常态的逐渐形成,宏观经济发展的条件逐渐转变,质量人承担的任务和责任也就更加繁重。如果在这种新的“质量态”下我们还不能把质量真正搞上去,还不能创造中国的质量奇迹,我们就真的可能“无脸见江东父老”了!

面对新常态,质量人首先应当提振质量发展的信心。30多年来,虽然我们一直在呼喊,一直在努力,但质量始终难以全面摆上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也难以进入各个企业CEO的经营理念中,因而往往是GDP、产值、产量、短期的利润之类直接冲击质量。进入新常态,不论是从国际质量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我国质量发展现状来看,都可以感觉到质量?重要性和提升质量的紧迫性。质量关系国家发展大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更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质量人,不能仅仅只关注微观的产品质量,而且还要关注宏观的经济发展质量,关注新常态给我们提供的机遇,提高创造中国质量奇迹的信心。

其次,质量人要关注新常态下质量管理发展的新趋势,更新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适应新趋势的要求。我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进全面质量管理(TQC),30多年来,从把全面质量管理当作一种技术,到大力推行ISO 9000质量认证,又大力引进“六西格玛(6σ)管理”,以及还有诸如卓越绩效、过程再造、TOC(制约理论)等等,都曾在我国引起一阵阵热浪。但是,如果不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考虑企业的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只要见了一个“新”字就盲目引进,往往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在新常态下,质量管理如何发展,不仅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研究,而且需要我们更广泛地去实践,去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理论,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样板。

虽然我国的产品质量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回望30多年的历程,早已今非昔比。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有了很大发展,管理的重点由企业内部向企业外部拓展,由质量控制向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拓展,相当多的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普及了诸如上门服务之类的质量保证措施,制造质量也有了根本改善,不良品率大幅下降,产品质量趋于稳定,曾经长期困惑中国产品的“跑、冒、滴、漏”之类质量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社会也从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中获得相当一部分红利。30多年来,质量人随着我国产品质量提升的步伐,逐渐提升着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职业价值。在新常态下,在质量时代里,质量人有了更加宽阔的用武之地。只要政府真正重视,企业更加努力,再过20年,“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肯定能够成为优质产品的代名词。作为质量人,我们应当对此充满信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