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日志 | 武汉最前线:与疫情争分夺秒,忘记时间,忘记自己
“今天是年初几?星期几?”
“不知道。”
“是啊,我只记得我们到武汉已经7天了。”
是啊,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交医援鄂医疗队队员始终在紧张地与疫情争分夺秒,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扬不怕吃苦、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坚守工作岗位,坚持以人为本,把抢救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让我们连线武汉抗疫防疫最前线,听听他们的声音。
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领队
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
陈尔真
科学有序准备好持久战
昨天(1月31日)是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房正式参与临床救治的第一天。早上8点,第二批上海援鄂医疗队的第一班医护人员,进入武汉第三医院隔离病房与当地医护人员一起工作。
之前,网上流传着一条上海援鄂医疗队防护物资匮乏的消息,2月1日凌晨,上海组织的防护用品已经到达武汉,目前医疗队已经收到这批物资。现在国家是在举全国之力支持湖北患者的救治,特殊时期有特殊的民族凝聚力,我相信当前的困难会过去。我们救治工作的重点是要有序进行、提高效率。
第二批上海援鄂医疗队28日晚上到达武汉后,当晚零点召开紧急工作部署会议,会上将所有队员分为7个工作小组,分别是医疗组、护理组、院感组、检验组、后勤组、信息宣传组。医疗和护理组又分成若干小组,进行了排班。一百多人来自上海不同的医院,大家首先要内部磨合,我们的医护人员还要与武汉当地医护人员磨合。我们计划用3-5天来完成磨合,然后科学分配,提高工作效率。(注:陈尔真院长参与过SARS救治,又是汶川地震最前线的救援人员。之前医疗救援的经验教训,为武汉的医疗援助工作带来很多借鉴。)1月30日,医护人员进入临床开展工作之前,医疗队首先进入医院开展工作的是院感组和检验组。院感组医生对这所临时改建的医院事无巨细地进行了检查,向当地医院的医护人员提出需求。“要保证所有医护人员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放心且有效地工作。
疫情目前还在高峰期,危重病人病情复杂,疾病发展的规律还没有找到,特效药物也还没有研发出来。所以我们要做好持久应对的准备。昨天,医疗队就已经下发了《上海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守则》,守则中明确要求:一切行动绝对服从领导、听从指挥,要树立全局观念,绝对服从于当地指挥部和医疗队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共产党员必需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扬不怕吃苦、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坚守工作岗位,坚持以人为本,把抢救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
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陈德昌
来了就是吃苦的
顺利接手交接工作,发现这里物资紧缺状况还是超出之前的预料,带的物资或许能维持一星期,都是应急用的。目前物资比较短缺,相信后续通过协调能有效解决。接手的北三区病房是普通病房改造的,所以抢救条件很有限。一般情况下,普通病房是不能做ICU的,正式ICU里的氧源气源都有一定要求,电力系统都有两套,因为涉及到很多设备的使用。
医生安排是每天6小时一班,夜班是12小时,每5-6天值一次。穿着特殊的防护装备在特殊的环境里工作,非常闷,而且病人病情重,病房条件相对有限,工作会比想象中要艰苦一点。6个小时里不吃不喝,大小便都不行,一穿一脱都是10-20钟。刚进来的时候,人手比较紧张。一般ICU里的病人与医生比例是1:0.8,传染病最好是1:1.2,护士要配到1:3、甚至1:3.5,29个病人至少要87个护士。刚进驻的时候北三区只有48名护士,每天要上8个小时班,所以她们非常非常累。在重症病房不宜工作太长时间,每天理想时长是4个小时,时间一长,口罩一湿,就失去了防护作用。冬天冷,这8小时还不能开暖气和空调,冻得双手都冻快麻了,非常辛苦。经过协调,北二区病房的团队又分配给我们15名护士,原来8小时一班可能会变成6小时。上海第二批支援医疗队也来了,还有50名护士补充进来,这会大大缓解压力。但因为物资短缺,我们也不敢加太多的人手,不然消耗量会很大,这也是一个两难。现有的医护人员会比较辛苦一点。不过,来了就是吃苦的,不是来享福的,这个我们大家都有心理准备。目前一切都在按部就班进行,包括我们医疗上的规则制度都制定好了,在按流程走,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老党员要放平心态,做好艰苦战斗的准备。
总体来说,目前一些病人的情况在好转。病人还在源源不断地送过来,我们也没有想过什么时候能回去,现在正是需要鼓舞士气的时候。
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
附属仁济医院呼吸科科主治医师
查琼芳
为不耽误治疗病人,戴着口罩睡觉
“今天是年初几?星期几?”
“不知道。”
“是啊,我只记得我们到武汉已经7天了。”
援鄂第七天。昨天夜班,今天一觉睡醒已是黄昏。夕阳西下,希望它能带走笼罩在武汉上空的阴霾。
昨晚八点接班,我换好衣服,带好口罩帽子,进行中夜班交接班:填报传染病卡、打印病史、写病历、处理病人......办公室空荡荡的,只剩下我们三个值夜班的医生。两个取暖器同时打开,但却挥不走武汉夜间的冷。我们在办公室继续奋斗。凌晨2:30左右,我们组的5床病人——一名50多岁的女性出现了血压下降,我们赶紧处理,所幸病人最终好转,我们也松了一口气。情况稳定后,我想休息一会儿。为了以防病人再有情况发生,我戴着口罩,穿着厚重的棉大衣,坐靠在办公室的椅子上。这是我人生第一次体验戴着口罩睡觉:在安静的环境下,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我的每一次心跳和呼吸。我的心跳很快,呼吸有点累,因为每一次喘气我都需要费力。我想到那些躺在病床上的病人,只要意识清楚的,他们该有多痛苦啊。恍惚之间,我特别想念不戴口罩自由呼吸的日子啊。
凌晨6点不到,我从疲惫中清醒过来,刚刚准备写交班记录。突然5床病人的情况开始恶化了,我们尽最大力量去抢救,不幸的是,她还是走了。当我打电话通知她的爱人时,一个大男人在电话中哭了......他要求能否见病人最后一面,并且留下病人的手机做个留念。我不确定在这特殊时期他的要求是否能够满足,我很想但是没办法安慰他,这时候任何话都很无力,再说下去我的泪水也快止不住了。我只能匆匆挂上电话。
交好班,换好衣服回到酒店,已是上午9:30,太阳已高挂天上。我穿着厚重的军大衣,浑身冒汗。我吃完早饭才想起群里通知今天已是最后一天打“日达仙”了。这是我们组程医生的一个朋友的朋友捐助给金银潭医院的,一共1400支,每支700多元,医院分给我们上海医疗队400支,用来增强一线医护人员的免疫力。
后续物资还在调配过来的路上,医疗队群里呼吁如果自己有的物资尽量自带。我带的是朋友捐赠的带呼气阀的3M口罩,我同时以仁济医院名义捐了4箱给上海援鄂医疗队。可惜的是,带呼气阀的口罩只能在外围用,不能进入隔离病房。
我坚信我们不会退缩,我们一定会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尽最大的努力打赢这场防疫战,把对我们国家的损失降低到最小。
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
附属新华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
刘立骏
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度过难关
凌晨四点多睡着,六点半又被微信群里嘻嘻嚷嚷声吵醒,发现大家已经整装待发要去医院交班。我作为后勤保障,当然是留守后方,不过一直担心着我的室友阮正上医生,他是第一批次进入ICU,目前里面情况不容乐观,我是真的担心他的个人安危,同时作为护理人人员也希望护理老师们夜班顺利。当我还没来得及吃早饭,张明明老师的电话就响起了,“小刘现在急需200个N95口罩”,我当时有点懵了,200个我怎么变出来,新华的18个算上,还差182个,于是群里去呼吁,感谢各家医院老师都慷慨解囊,为了团队利益都奉献了自己带来的私货。我带着口罩独自一人,第一次踏上去疫区中的医院、病区。这一路上心里少有的平静,可能是昨晚睡得少还没醒,也可能是几天没出过门心里有点期盼。
一路走一路问总算找了北楼三楼ICU,密码锁、洗手液、摄像头,感觉进入了生化危机的实验室。进入到病区听到夜班老师在接受采访,一夜的操劳和半夜的严寒都是对护理人员极大的挑战,虽然累虽然苦不过还是要坚持,不能哭!给完口罩后,回去的路上心里是蛮失落的。我们被隔离了,但是我们不孤单。回到住宿地吃饭时,突然有人发来了李克强总理的访问照片,瞬间食堂里炸开了锅,有些人像我一样后悔没机会在医院和总理拍照。不过后面振奋人心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物资马上会供给上,不管是生活用物还是医疗防护用物,瞬间感觉自己很有力量,我们有国家中央给我们提供保证,我们不用担心。下午一点点物资都来了,虽然忙得联系分发,忘记了吃中饭,不过看着满满的物资,心里那个乐呵。阮医生上午十点多回到了住处,看得出一夜的值班让他精疲力尽,不过看到他安全返回,我悬着的心放下了。今晚我可以安心睡觉了,面包和牛奶都有了,还有第二批上海援鄂医疗队。感恩上海,感恩爱心人士,更加感恩党和国家,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度过难关!加油!
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
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
熊维宁
谢谢你们!爱心物资交给我们,请放心!
今天又是繁忙的一天,进入隔离病房穿防护服可能会比较热一些,感觉透不过气,但这些穿着要比较仔细、慎重,保护好自己,我们都可以客服,不算啥。因为现在我们国家不仅是医护人员,各行各业,万众一心。
自从我们来了以后,直到现在,很多方便都给我们寄来一些物资,非常暖心。这里非常冷,值班的时候也很冷,有的捐暖宝宝,有的捐大衣,还有保暖内衣、鞋子、吃的喝的,实实在在;比如像喝的有矿泉水,还有有时候晚上饿了可以吃的方便面,一些零食,甚至还有武汉特产鸭脖子,这个场面真的是比较暖心。社会各界非常支持我们,希望我们能够打赢这场战役,我们也很有信心。
除此之外,我们有时候夜晚回来,看一下朋友圈、网页,很多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包括捐款捐物等等,看到这些新闻我们也感到非常振奋。我觉得我们全国社会各界真的是万众一心,我们肯定有信心,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肯定能够打赢这场战役,也请社会各界的朋友放心。
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
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医师
应佑国
左一为应佑国医生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我们到达武汉整理好各类物资已是凌晨2点。上午10点,国家卫健委专家和武汉当地疾控部门专家向我们介绍了当地疫情,随后进行了个人防护知识培训,特别是防护服的穿脱。
我是危重症学科的医生,对于穿脱防护服已显生疏。穿还好,关键是脱,稍有不慎极易造成污染。这方面我还要向随队同来的我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黄波黎学习。
才抵达武汉,就收到医院党委领导的关心和慰问,相关部门也是立即跟进,询问我们的安顿情况。感染科许洁主任给我们发来了大量感控防治及防护用品穿脱教程视屏。
晚上,全体党员召开党员动员大会成立临时党支部及党小组,并在党旗下宣誓。后勤保障组统计了医疗队所带物资并统一调配,后续各种物资也很快会送到。
第二天,医院感染管理组和检验组先期进入医院了解医院情况,我们的排班也基本确定下来。值班期间要穿好隔离衣,而且病人数量多、病情重,这样医生工作就非常辛苦,特别是上厕所,每次上厕所都要重新更换隔离衣,大家为了避免上厕所,值班前都尽量不喝水,或者穿好成人纸尿裤。
昨天我们得到通知,上海协调了一批蔬菜给我们援鄂医疗队队员家属,院党委得知武汉天气寒冷,第一时间为我们采购保暖内衣。感染科许洁主任帮我们联系的取暖器也已送到驻地。医院的同事们更是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着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此时此刻,我深深感到背后那股力量的源源不断和强劲有力!我们的背后,有着家人默默的支持和信任,有着全院四千多员工在并肩作战……与子同袍,偕作偕行!加油!必胜!
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
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
周新
上海援鄂医疗队年龄最长的医生
上午九点,完成了交接班的工作,周新医生穿上了防护服。这套服装他已经非常熟悉了,几乎是组内穿得最快的,自己穿完后有时还会帮助其他年轻的医生。“我们每天上午八点钟交班,一个上午都要待在里面,等所有的交班好以后,就这样穿好衣服,重新去查房。”
隔离区病房的结构有点类似真空玻璃,患者所在的病房,就像玻璃的中间层,医生把它称为污染区。而病房外的走廊,也就是半污染区。要进入病房,还要再加一套特别的防护服和口罩。
“穿这件衣服的要求非常高,袖子等等不能碰到地上,否则袖子就污染了。只有类似SARS,禽流感,甲流等传染病病区,才需要这种全身防护。”确保安全是隔离病区首要的原则,这里一切的设计全部围绕这个原则展开。
在病房里,病人的生活护理全由护士来完成,包括喂饭、倒便马桶、给病人换床单,他们每天要记录病人的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报告给外围护士,以便医生进行诊疗。护士每天的工作量可见一斑。
病房另一侧也有一道走廊,那是转诊通道。前两天,尽管武汉最低气温到了零度以下,那里的窗也一直开着,在没有空调的环境下,有些护士一晚上坐下来都冻坏了。
从上海援鄂医疗队接手金银潭医院两层病房的第一天起,医护人员们每天就在这样一个密闭的空间里工作数小时。医生们除了开医嘱,制定用药方案外,还要研究病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护士进行指导,完善医院防护细节。
周新介绍说,主要是医疗方面的,所有的病人看一下,把他们治疗的情况做一个讨论,用药的情况、机器使用的情况等等。
来到武汉其实也只有短短几天,但上海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已经对这些患者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只能用一次的防护服上,书写上“武汉加油”的字样,这既是对患者的鼓励,也是对防控新冠肺炎取得胜利的信心。
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
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护士
谢亚莉
我一定平安归来,等我!
90后的谢亚莉已经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工作了8年,积累了丰富的呼吸道疾病的诊治经验。这次前往武汉支援的消息,她并未告诉安徽老家的父母,怕远在异地的父母为自己担心。但是因为新闻报道和朋友圈的转发还是被父母知道了。
“妈妈为此还落了泪。为安抚他们的情绪,我抽空和他们视频了一会儿,减少了父母的担忧,他们再三嘱咐我注意身体,对我的工作表示支持。经过一天的培训与休整,我原本紧张的心情也渐渐平复,等着随时进病房,投入战斗状态!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打响,我将在抗疫一线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我的选择 就是我喜欢的生活”
这是我跟你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自从我有自主选择权以来,
我为自己做出了人生中所有重要的决定,
都是事后才告诉你们,
包括这一次支援武汉。
爸妈,
女儿想对你们说,我不是“倔”,只是单纯地作为你们的女儿,
想要一分一分地减少你们的担心和挂念。替你们分担我们整个家的责任。
爸妈,请宽心!请你们相信:
因为优秀,敢于选择。
支援武汉是女儿人生中意义重大的决定,同样意义非凡!
我一定平安归来,
等我 等我!
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
附属胸科医院胸外科副护士长
冯亮
我从小的理想就是帮助别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我从小的理想就是帮助别人,很高兴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这一小小的愿望,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
看到召集通知的第一刻,冯亮就毫不犹豫地报名了。抵达武汉金银潭医院没多久,1月27日,她就被安排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承担护理工作。重症监护病房的工作比想象中还要高强度,从凌晨0:00至8:00,八个小时里,冯亮需要负责6名病人的护理,其中有5位用了呼吸机,换补液、喂饭、清洁大小便等,也一刻都不得休息。厚重的防护服给护理操作增加了难度,刚开始因为带了双层手套,温度感知慢,给患者喂一次水她就要跑四次。好在逐渐熟悉后,她就适应了,短短几日,已经完成了2个夜班。她还常常隔着防护面罩为那些苏醒的患者加油鼓劲,给他们信心。
“看到病人们又安然度过一个晚上,在我的鼓励下,早饭吃了不少,我感到特别开心。”
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
附属胸科医院导管室护士
张俊杰
我们战场中的每一个人都一定会奉陪到底
张俊杰有着丰富的危重症护理经验。虽然是90后,但他是一名在学生时期就入党的“老”党员。得知组建援鄂医疗队的消息,张俊杰在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奔赴一线,承担起共产党员冲锋在前、为人民群众“挡住”疫情的使命与重任。自除夕夜随团来到武汉金银潭医院后,他以最快速度适应新的环境,全身心投入到临床工作中。他所在的危重症组,是防疫前线最重要的岗位。刚开始几天,他主要负责重症病房区域协调及进出感染病房人员的防范督导工作,每天需要连续工作12个小时。虽然工作繁重,但他始终坚持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确保病区第一道防线安全。
1月29日,张俊杰被派入重症监护病房,从晚上20:00-次日凌晨2:00,完成了在武汉的第一个夜班。当晚,他负责4位危重症病人的护理,从换补液、喂饭、清洁大小便,到危重病人抢救,整整六个小时,几乎没有休息过。在防护服下,人会感到闷热、呼吸不顺畅,更不用说穿着几个小时做工作,张俊杰从监护室病房下班出来,出的汗积在雨靴里,可以直接往外倒。
他在日记里写道:“我深深体会当地护士老师们的辛苦!我不知道这场仗要打多久,但是我们战场中的每一个人都一定会奉陪到底!取得胜利!”
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
附属松江医院(松江区中心医院)急诊综合病区护士长
顾瑞莲
真正伟大的是武汉医护人员
此刻,北京时间2020年2月1日凌晨5:42,刚洗好澡的我因为没带吹风机所以只能在医院给我们安排的房间等着头发干。原本4点下班,但交班交了近1小时,所以算下来这防护服足足穿了有5个半小时,脱掉的那刹那感觉自己掉了一层皮,哪怕全是刺鼻的消毒水味我也觉得那是清新的,这世间的空气从来没有那么的好过……
追溯至准备接班的那一刻,0点整,踏进市三医院11楼重症监护室的门,看到的是一个个忙碌的“大白”。
“快,2床病人氧饱和度掉下来了”“谁接上,按压,快”“阿托品一支静脉推”……15年临床工作经历的我此刻感觉自己像一个刚踏进医院的实习生,为了不阻碍市三医院老师们的抢救,我们自动避让到走廊的一角,因为感染病房严格的分区制度,我们也不敢随意乱走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等老师们抢救完毕,再一个个分配带教,已是半小时后。我们的带教老师叫“柯柯”,小小的身影,看着工龄应该6、7年,比较稚嫩,可是交班的时候非常的认真仔细,从病人的病情、用药、治疗、生命体征等逐一询问清楚,最让我佩服的是,她对病人前一天的情况都能了如指掌。
虽然我们只接手了九个病人,但光交接班就花了半个多小时。此刻的我和另外两名队员已经快虚脱了,一层N95口罩加一层外科口罩,满满的窒息感;近视眼镜和防护目镜卡在耳朵的地方,非常的疼;防护服虽然轻便,但因为材质关系非常闷热;穿了两层鞋套又外加了一层及膝的薄膜鞋套有点滑,走路不敢走太快,所以整个人看着非常的迟钝。
九个病人中,一个气切,三个呼吸机,三个鼻饲,因为是第一天去,所以简单的工作还是能够应付的。柯柯老师很忙,一共五个护士要接手24个病人,确实非常的累,基本脚不沾地,外加这些病人情况都非常重,几个清醒病人不能很好的配合呼吸机设定的模式导致人机抵抗,氧饱和度下降,缺氧后精神状态就会非常的烦躁,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我们不停的安慰病人,教他如何与呼吸机模式同步,渐渐的病人适应了,氧饱和度也上升了。
封管、更换鼻饲液、给药、碾碎后营养管内注入,一抬头已经三点了,因为重症病人家属不能陪护,所以我们还要负责病人日常的生活护理:协助倒尿盆、便后清洁、擦拭……
看着所有人忙碌的身影,不得不觉得感动,人人都在夸赞援鄂人员伟大、无私奉献的时候,其实真正伟大的是武汉的医护人员,她们不眠不休,她们才是真正的第一线,在这么高强度的工作下,她们依旧保持一种冲劲、干劲,相信在我们携手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战役”一定会有胜利的一天,武汉加油,中国加油!